老子《道德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如果把这段话用到心理学的学习和应用中,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为学日益,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的时候,每天都要增加一些,要勤学,要累积。因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高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志者事竟成。一天持续一点不算多,但是只要持续的足够久,成长也就会足够大了。
为道日损,也就是说我们在修心的过程中,每天都要减少一些心的“杂质”,就像打铁的时候要不断的淬炼去除掉其中的杂质,千锤百炼方可成钢绕指柔。
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我们在自我探索的路上能走多远,将直接影响我们在陪伴来访者的路上能走多远。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去除掉自己内心的杂质,比如说功利心,速成心,心浮气躁,虚荣,自大,自卑,自我,习惯性预设,没有边界等。
当我们对自己的内心越来越了解,自己的内心越来越纯净,也就越来越能更好的进入到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也就越来越能与来访者同频,越来越能接纳,而接纳才有沟通,沟通才有合作,合作才有改变的机会。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随着内心的杂质不断的减少,道心也就开始越来越多,减少到几乎不能再减少了,也就越来越接近咨询的时候的无为的境界了。当然,这个无为并非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刻意而为,不妄为,不肆意而为,不自以为是的去为。要恰逢时机而为,不但要为而且要为的恰到好处,为的了无痕迹,但是又切切实实有了为的效果。
老子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句话在咨询师修炼自己的无为之心的时候可以很好的去借鉴,也就是说咨询师要学着修炼自己,让自己在咨询的过程中没有自己的常心,不要带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去评价,去引导,去要求来访者。而是要以来访者的心为心,因为每个来访者的心都是不同的,当咨询师有了常心也就没有办法更好的贴近每个独特的生命!
咨询师需要尽量的在咨询的中立原则下,把每个来访者当成自己生命问题的专家,相信他们都有自己的道理,如此才能更好的贴近每个独特的个体,了解到来访者的真实内心世界,咨询师也会对每个来访者更多的心怀敬畏之心,好奇之心。
无为而无不为,当咨询师能不妄为,不擅自而为,能更好的站到来访者的角度去考虑,就可以和来访者达成合作关系共同的去面对问题;当咨询师没有太强的功利之心,把每一个来访者都当成独特的个体,不管来访者是否有改变之心,改变之心强或弱,改变速度快或慢,咨询师都能接纳,理解,欣赏,贴近;那么,不管什么类型的来访者,咨询师或许都能给到力所能及的陪伴或者帮助。此时,也就能以无为之心而达到无不为的效果了。
虽然咨询师在有的时候可以比较好的帮助到来访者,但是切不要有居功之心,因为咨询有效果是来访者自己有改变的意识,来访者有自我觉察的能力,来访者有积极行动的勇气,而因为有了这些才有了来访者的变化,才有了咨询的效果。
“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越居功的人往往越没有功劳,太过于居功的人甚至会让人心生仇恨,以至于“大恩如大仇”。如果一个人有功劳但是却从来都没有居过功,那么,功劳当然更不会离去!不管是咨询中还是生活中,别人对于我们的恩情我们要牢记在心,而我们对于别人的恩情最好能及时的忘掉!
写到这里,我也在自我反思:我为学日益了没?我为道日损了没?我是否又有了居功之心?
成长最终都是修自己,修自己的专业能力,修自己的心境修为,而这些都是终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