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我非常尊重与钦佩所有书籍的作者,他们愿意花费大量的精力把自己的宝贵经验整理成册,并出版发行让无数的人受益。我本人也从心理咨询的书籍里获益很多很多,非常感谢!
这篇文章是我鼓足了勇气所写,因为从别人的书籍里获益更多,却在大脑里有了“不要被书上的案例对话所误导”的思维,心里颇有一些忐忑与不好意思。不过为了能让更多的焦点初学者受益,在此斗胆分享一点自己看书的感悟,分享也仅针对焦点的书籍。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海涵!
我才早期读焦点的书籍的时候,特别钦佩书籍的作者,问话特别的完美,但是自己在套用书里的焦点问句做咨询的时候却往往是一地鸡毛。曾经我为此很纠结,书上就是那样写的呀,为什么我用的时候和书上的来访者的答案不同?为什么书上的来访者都那么乖?而我做咨询的来访者却往往不按套路出牌?为什么我按照书上的问句去做咨询却往往问不了几句就不知道问啥了?
直到后来应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做了不算少(不敢称大量)的案例之后,才明白了问题出在哪。
大多的书上的案例或许是因为篇幅所限,所以一般呈现的都是非常完美的对答,删掉了许多在实际咨询中纷繁复杂的内容,并且基本没有非言语的表述,还有咨询中非常重要的起效的因素:具体化往往也没有在案例中呈现。
举例如下:
咨询师:上次谈话你的分数是一分,现在你的分数是几分?
来访者:现在我的分数是负十分。
咨询师:你是怎么没有让分数更低的呢?
在实际咨询的时候我们其实都是需要先对来访者所说的相关内容进行具体化的:-10分?能说的再多一些吗?关于负十分你怎么看?(来访者对于咨询师的问话或许会有回应,咨询师还会有言语或者非言语的回应),而非直接问怎么没有让分数更低?
再举例:
来访者:失恋让我很难过。
咨询师:或许谁遇到这样的事情心里都会比较难过的。
实际咨询中,我们不会着急的这样用一般化技术进行回应,而是先贴着当事人走,去更多的了解失恋,了解当事人对于失恋的感受,确认当事人对于失恋的觉知。然后才会用犹豫的,不太确定的,理解的,委婉的态度,去表示可能谁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有些难过的。
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书上的许多的对话,在我们自己实际应用的时候,其实都是需要加入很多的料的。需要加上非言语,需要加入更多的倾听,会有沉默,会有许多的好奇,会有较多的细化,当当事人回答不出来的时候会有许多的处理与应对。除了技术之外,会有许多对人的关注的部分。只是这些因为篇幅的原因在绝大多数的书上都没有呈现。
个人经验,不当之处,敬请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