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我们生活中可能都听过的话。“我是好心才对你说”,“我还不是为了你好?看放到大街上谁说你?”诸如此类的话我们可能都说过!只是许多时候我们或许会高估当事人对于别人指出错误的承受能力。对此,我也是深有感触的,或许,大家也都有感触。当我们做一件事时是害怕听到他人的批评和否定的,哪怕对方的态度是比较中肯的!有的时候听到了批评我们甚至可能会对接下来继续做事情产生退却的心理。
从焦点理念去看,东西没有破就不用刻意去补它,当事人感觉挺好或许就是挺好,我们没有必要非得给别人添堵。从后现代哲学观看,世界多元,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难处与道理,我们以为的“过”或许恰巧就是对方的“优势资源”。从个人成长角度,当事人是否有足够的力量接住我们的建议或好意提醒?如果没有的话就会有摧毁当事人继续成长的信念的危险!别说批评,其实哪怕提建议都是一个相对危险的事,因为一不小心建议就会成为对对方的不尊重让当事人产生厌烦。
在万一憋的不轻很想给对方说点什么时需要先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看对方和自己的关系如何?双方的角色是什么?以什么方式说更合适?对方是否具备接受的能力?说到什么程度比较合适?我是否想好了如何说?我是否做好了说的准备?如果有犹豫,那就先缓一缓再说吧!即使最终按我们以为的合适的方式说了对方却不太赞同,那么绝不要再多说什么,因为从对方的反应来看我们已经在预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