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心理学时往往会有一段“张扬”的时候,这本身是好事,因为这是展现自我成就感的一种方式,会让我们在心理学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每个热爱心理学的人或许都经历过这个阶段,这个阶段可谓是意气风发,感觉自己拥有一双“慧眼”,感觉自己能一眼看透事情的本质,于是,四处帮人分析,于是,经常以心理学人自居帮人“指导”,孰料,我们认为看的很准的事情说出来后当事人却并不领情。在热心的初学者看来好像当事人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去辩驳,去解释,去搪塞,却就是不直接面对问题,不从改变自身开始。于是,就可能会在替当事人着急上火的情况下冒出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名言。
我们不是当事人,我们看到的就一定是正常的吗?当事人的难处我们清楚吗?当事人的坚持我们明白吗?或许,我们的看透只是一厢情愿的自恋罢了!再说,即使我们凭着直觉看到了事情的真相,但是我们帮人的心太切,说的话就难免“刀刀到位,针针见血”,当事人在不经意间或许已经被我们的好意伤害到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我们再是出于好心,即使我们说的再对,对方也很难听的进去,不要期待当头棒喝,因为那是偶然现象,更多时候当头一棒可能是直接就把对方给敲晕了!
看透不说透是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获得的一种优良的品质,有的时候也是对当事人的保护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