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与焦点十五期班的李老师聊天,谈到儿子的一些自己不太能接受的特点可能是由于小的时候的教养方式有关,又谈到以前听课时受心理学老师说的:“三岁之前决定孩子的一生”影响较深,感觉孩子的状况都是以前的不当方式引起的,越分析越觉得是,越想越后悔当初没有怎么怎么样…
事实上,在心理学课堂坚定地说出“童年决定论”的老师还不在少数,结果是家长越听越后悔,越听越自责,越听越感觉孩子的现状都是自己造成的,听完课回去后再根据蛛丝马迹自证预言,越证明越是,除了沮丧还是沮丧却于事无补。我们讲授心理学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听众陷入于事无补的自责还是充满希望的去改变?
三岁之前决定孩子的一生?这句话有它一定的道理,三岁之前的教养方式确实会对人的人格产生不小的影响,但这并不足以决定人的一生。因为人是一直在动态着,变化着,完善着的,人的一生是拥有各种可能性的而不是被决定的。也请心理学老师讲课时给听众更多的信心,力量与方法,而不是定论,分析与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