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114 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

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

联系人: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
手 机:15738868062
固 话:0371-58678856
知识

必须懂的育儿法则

2023-08-01 11:32:09  来源: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  作者:周小芳

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我时常观察那些心理健康、综合能力突出、三观端正的孩子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他们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如何互动的?家庭里出现一些特殊事件时父母如何应对的?我发现有J九条常识,是优秀的父母不但理解并且用得很到位的。

尊重成长规律、让孩子健康成长

01

归属法则

父母尽量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这条法则看起来非常的简单,家长们也都明白,但其实做起来还是会有一点难度。很多家长在情绪上来的时候都会当着孩子的面产生争执,比如婆媳之间,夫妻之间等等。或许你们并没有到达吵架的程度,但是你们增大的音量,不愉快的表情和动作,其实孩子都能够感受到。或许他只是安静的在那里没有发表想法,并不代表他没有听到看到。又比如爸爸和妈妈的教育理念不一致,针对某件小事情就会当场“辩论”。这些行为都会导致孩子缺少归属感和安全感。我们可以将这些矛盾放在私密的空间来解决,而不是直接呈现在孩子面前。

如果家庭变化不可避免,家长更需要重视对孩子的心理疏导,而不可采取溺爱、过分严厉或者疏于管教等方式,甚至将家庭破裂归咎或者迁怒于孩子。

图片

 

02

希望法则

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图片

 

children

图片

很多父母把孩子的未来看作是自己的希望,但是却并没有理解想要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应当遵循让孩子看到希望的原则。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同时每一个孩子都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所以成长路上一定会犯很多父母看到不可理解的错误。作为父母孩子犯错了,您是否就唉声叹气?或者苛责挑剔?或者严格管控?如果家庭中经常是这种压抑、严苛的氛围,势必会扼杀孩子的希望感,使其灰心丧气。

所以作为父母,要善于运用希望法则。在孩子完成一个小任务时,及时鼓励和肯定;在孩子出现错误时,给予时间和机会,耐心等待其自我改正;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支持的力量。

03

管理法则

图片

 

在孩子未成年前,父母有管教的责任。

有很多家长可能觉得自己作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衣食起居就很了不起了,至于管教还是得靠老师;还有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工作实在很忙,没有过多时间管孩子,让孩子做自己就是让孩子自己管自己。实则不然,孩子们正是在家长充满爱和规则的养育下才能更有安全感,更健康。

04

声音法则

作为家长,我们都很在意孩子们的言语和行为表达。语言的表达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重要的功能是内心感受的表达。因此,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让孩子们有机会说出真实想法。

图片

 

05

榜样法则

在心理学领域非常重视研究一个人的早期经历,或者说关注个体的原生家庭对其的影响。作为父母,我们的言行举止、脾气秉性、价值观点无不深深影响着我们的孩子。

图片

 

children

图片

 

06

求同存异法则

图片

纪伯伦写过这样一段话“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陪伴你,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在梦境中也无法达到的明天。”我非常喜欢这段话,孩子和成人看世界的视角不一样,他们可能会有很多不符合常规的幻想,但是我们都曾是孩童,这些幻想是童心、是美好的梦、是未来的希望。      

07

慎用惩罚法则

我相信大部分家长都明白欣赏和鼓励孩子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家长说,看到孩子过分的行为,听到孩子不得体的言语,真的很想用鞭子抽孩子。但是如果惩罚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或者是为了让孩子害怕,那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惩罚的效果。因此,我提议各位父母多思考一些既不伤害孩子自尊心、自我价值感,又能让孩子愿意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的策略。比如让孩子接受一些自然惩罚,这也是接下来要讲的后果法则。

图片

 

08

后果法则

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图片

 

children

图片

很多时候以孩子的视角是不能搞清楚他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的,他可能会在某个年级不停地问为什么。那么在这个关键年纪,父母要特别注意耐心地回复,而不是觉得烦就敷衍“问那么多为什么干什么”“听我的就行”“只能这样做,没有那么多为什么”等等。沟通和说服都要明白接收者的态度转变跟传达者的态度、言语表达、情境有一定关系。

09

十二码法则

图片

 

这个法则其实一方面还提醒父母们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们留出心理空间。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如果父母还是处处围着孩子转,你觉得是关心照顾孩子,孩子却觉得你控制的太严。因此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倾向,与其至少保持二十码的距离。

养育孩子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事,同时我们还要知道如何顺应社会环境,对后代的期望和培养方式也需要不停地做适当的调整,避免矫枉过正。因此,我们要做学习型和成长型的父母。

图片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