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很多网友这样留言:
1“我的父母一直是很民主的,但是最近我发现和他们,在一些观点上产生很大的分歧,我感觉他们好像变了,我也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2“想跟爸妈说心理话,但是开口前我的内心总会翻江倒海一般,不知道为什么?”
3“无论我多大了,在父母面前我都是不谙世事的孩子,都得听他们的。”
从这些文字里传达出来的内心声音似曾相识。记忆中,青春期的时候,我也时常陷入对父母态度的纠结当中。时而希望父母把自己当大人一样对待,时而希望父母能够明白自己的困难助自己一臂之力。然而现实中,与父母之间常常因为一点点小事情,要么开启一场言语激烈地争辩,要么绷着脸沉默不理。我们能同父母进行深入沟通吗?
异化的沟通方式
在马歇尔《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到过一个词“异化的沟通方式”。如:当我们对和我们不一样的父母的观点感到费解时,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那是观点的问题,甚至认为是父母的问题(观点持有人)。在这个时候,我们会很容易对父母进行评判,进而进行指责,甚至产生要求。
一个初一的小女孩跟我讲述,去年春节过得一点也不开心。因为她不想穿妈妈带她买的新衣服,不想出门,不想跟亲戚朋友聚餐。我很好奇,问到“妈妈带你买的新衣服?不是你自己挑的吗?”然后女孩很着急,说了一大通,当时怎么挑衣服的,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妈妈怎么挑的,妈妈怎么要求自己去试穿、怎么否定自己挑的衣服等等。听了女孩的讲述,我仿佛就在她们买衣服的现场一般。听得出来,小女孩满是委屈,觉得母亲“不爱自己,不舍得给自己买贵一点的衣服。”觉得母亲“太强势了,穿什么衣服裤子都得听她的。”觉得“母亲太老土了,太烦人了,总是知道买大大大”。
其实,这位妈妈带着女孩去买新年装出发点是很好的。一是希望新年新气象,希望女儿穿上新衣服有个好心情;二是希望把女儿打扮得美美的。但是母女在购买新衣服这样的情境时,只将注意力放在了“规矩”“正确”上面,比如“应该买大一点,长得太快了”“应该买颜色鲜艳的,不能买黑色的”“应该替父母着想,买价格合适的”。她们忽略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所以交流变成了相互说服,进而升级为不欢而散。
那如何与父母更好地沟通呢?
01首先,我们要清晰地了解自己的目的。当自己即将进入愤怒、不满、失望等情绪中,想要情绪化地表达时,向自己提出以下问题,可以瞬间将自己带回理性状态。“我和父母沟通想要得到什么?是希望听父母的观点,提供一些分析?还是希望他们看见我们的情绪,提供一些安慰?”我相信当我们目标明确了,我们听到父母不一样的观点,我们并不会感受到伤害,也会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02其次,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看见的和感受到的。很多时候,我们想迅速地为自己发声,会直截了当地表达“感受”,比如“你伤害了我”“你对我有意见”“你就是不爱我”等等,其实这样只表达感受的方式往往也传达出了对对方的攻击。如果能够框定语境,将谈话限定在某个情境中,更容易传达“对事不对人”的感受。比如“当你说了那句话,让我感觉很受伤”“你认为我怎么怎么样,我觉得你对我有意见”。
03再次,沟通时要注意语气、语调、姿态等非言语信息的传达。
最后,我想分享的一个观点是,有时候一些分歧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必须承认一时半会甚至永远是无法协调的。当我们实在忍无可忍的时候,那么我们可以选择离开,避开对方会带来的伤害。区分开哪部分“不能聊”、哪部分“还能聊”、哪部分“适合聊”的界限,也是我们要训练的能力。
在每天与父母的沟通中,我们或许能在父母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当你敢于正视自己的影子时,或许我们会成长得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