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事情的时候,将它们放到更大的背景下去看,或者是纵览更多的时间去看,或者是纵览更多的人群去看。去看到更多的正下面,去看到更多的拥有,去看到问题没有发生的时刻。如此,我们会发现,曾经以为天大的困难,过不去的坎,又算的了什么?
2018-11-19 19:17:31
虽然孩子很小,但是他知道他想要什么样的回应,然后会在我这积极的争取。孩子需要的其实也是许多人所需要的沟通方式,只不过在沟通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太在意,也没有用心的去倾听当事人的需求。
让我们从以前的模式一下子变成完全的倾听与理解可能会会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可以尝试着先不说话,先静静的听遭遇困境的家人把话说完,然后试着去理解他。或许这样对她也是有帮助的,最起码不会有更多的伤害。
2018-11-15 08:38:35倾听
但我们想要的心足够迫切的时候,我们就会去创造机会,去为了达成目标而想更多的办法。所以才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需要问自己的是我们真的想要吗?如果真的想要的话,去思考怎么样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实践?
2018-11-12 19:54:56
要想让对方不说出来就感觉憋得慌需要我们放下自己以为什么都懂,什么都明白的姿态,更多的去倾听,更多的去理解,更多的去欣赏,更多的去好奇。如果能做到这些的话,对方不说就会憋的慌~
2018-11-09 18:56:13倾听
我见过一个又一个孩子重新拥有希望,然后一点一点的积攒力量,后来滚雪球式的改变。不是他们不想改变,而是他们需要能看到希望,需要能看到自己努力的意义。
几乎所有的症状都有保护的功能,它们往往是来提醒我们避免出现更大的危险与伤害的,虽然我们并不喜欢它们。一个又一个的系统都在希望用最小的代价去维系平衡。
2018-11-05 21:53:42
有效就继续做,如果无效就大胆的,勇敢的改变下应对方式吧。或许不良的循环模式将就此终止,新的循环模式将就此开始。
2018-11-04 21:34:55改变
世间最伟大的爱是父母之爱,父母之爱中母亲对孩子的爱往往又相对更难改变。看似是对孩子的反复抗议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但这种行为模式的背后是对孩子无限的爱~
当然了,虽然焦点重视行动,但并不是没有思考,只是说不要过度的或者说只是去思考。大差不差就可以开始行动,做着完善着,完善永远在路上。
2018-11-01 20:46:19
三岁多的小人,已经开始越是让怎么样越不怎么样,那就反过来不让吧。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在做各种尝试。有效继续,无效改变。
这让我想到焦点格外重视的一小步,和小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步伐小一些,语速慢一些,因为他们还很小,走路往往走不太快,小手做事也慢慢的。
2018-10-29 22:25:19孩子
基本功永远是基本功,当基本功越深厚技术才会越有效。基本功的训练是需要持久的浸泡式学习慢慢来的,再急也得一点点来。
2018-10-28 18:54:29
当我们开始接纳问题,开始不那么排斥问题,也就会开始有更多的转机。其实问题一直在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提醒我们该怎么做,只不过我们在情绪中的时候往往很难看到这些。我们看到的往往都是怎么怎么不好,但却很少会看到问题给我们做的关于解决的提醒。
2018-10-27 19:52:25问题
当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倾听,去理解,也就更容易沟通,更容易建立良好的关系。当我们花更多的精力去和当事人探讨他想要的,探讨他已经做到的, 探讨他已经拥有的资源,探讨它可能的行动方案,他就会离他想要的目标更近。
花时间去慢慢的聊,要清楚想要的是什么?具体指的是什么?是什么让当事人想要这些改变?改变了会给当事人带来什么不同?对当事人的意义是什么?当事人可以做哪些尝试?等等,这些都是焦点取向的咨询工作的方向。
2018-10-24 15:42:43
这个原理对于我们自己也一样的适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多给自己造梦,多去创设美好的,问题已经解决的未来时是什么样的,然后去思考现在做点什么可以朝着那个方向越来越近?
2018-10-22 15:00:53
如果孩子已经开始不上学,好像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尽量还是征得孩子的同意去做咨询吧。如果孩子不愿意做咨询,家长应尽量的多理解孩子,给孩子一些时间,同时自己也可以考虑一些学习,看一些相关的书。不管怎么样,事情已经发生了,多思考如何更好的去解决是关键。
反过来也是如此,别人得意的事情对他来说就是得意的,别人难过的认为是大事的事情对他来说那就是大事,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少一些分析与评价,少一些从自己角度的自以为是。
2018-10-18 12:00:37
试图说服最容易失败的沟通模式,不如去认真的倾听孩子在说什么,并且相信他们所说的,因为当事人自己的感受才是第一位的,只有孩子的感受被倾听到了被看到了他才可能让自己的情绪得以宣泄,才可能开始去更多的寻找解决的办法。
2018-10-14 08:48:21
无论是做咨询的时候还是平时的时候都要更多的看到父母不容易的地方,肯定与欣赏他们的付出与努力,提升父母的自我效能感。他们比谁都更爱他们的孩子,他们是最不想让孩子出现状况的,把我们放在他们的位置我们未必有他们做的更好。